新聞詳情
重慶藥交啟用會員制 掛靠藥交所和外資成新命題
重慶藥交所正式掛網交易首年“中考”交出答卷。
日前,重慶藥交所發布消息稱,繼非基本藥物循環系統類、抗生素類及其他類藥品陸續在藥交所電子交易平臺掛牌上線交易后,非基本藥物中成藥類藥品也于14日正式上線交易。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共有3272家會員在藥交所進行藥品采購交易,成交量已超過2.5億元,預計全年實現交易額50億元。上線交易的非基藥包括3000多個品種、13300余個品規。其中,西藥有1400多個品種,中成藥1500多個品種。
“這是一份及格的‘中考’答卷,意味著非基藥涵蓋的主要品種自此全部實現網上采購。從更深層次來講,這將顛覆該地區的非基藥流通格局,并呈現出新的業態。”重慶藥交所第一期會員、重慶希爾安藥業總經理陳犁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如是評價。
改變營銷模式
據介紹,重慶藥交所的亮點就是啟用會員制,醫療機構根據需求與生產企業在電子交易平臺進行談判,簽訂電子采購合同,明確數量、質量類別和價格。在此基礎上,醫院在生產企業選定的范圍內確定配送企業,實現買、賣、配三方綁定。與以往的藥品分銷模式不同,在這種掛牌交易模式下,醫療機構和生產企業直接交易,醫藥流通企業不再是購銷主體,而逐漸轉變為以配送為主。
重慶九州通醫藥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在藥交所模式下,小型藥企將會受到沖擊,尤其是藥品分銷商,將轉型為單純的流通配送商,不少實力不濟的代理商會被逐出市場。隨著政策的逐步推廣,醫院資源相對薄弱的大型批發商業公司將面臨很大的挑戰。總體而言,這有利于推動行業整合,提高規模化程度,從而降低藥品成本。”
實際上,按照重慶市政府的規劃,原有的醫藥分銷企業將逐漸失去藥品代理的權限,退化為醫藥配送企業。但是,采訪中,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談到對這一思路的擔憂:因為藥企原有的多級營銷體系今后變成一級,企業只需直接面對藥交所,供需雙方的成本下降,但藥價能否降下來卻是未知數。在陳犁看來,“目前醫院通過藥交所采購非基本藥物的數量有限,對醫藥流通格局影響并不大,變化的是藥品營銷模式,未來能否從本質上解決‘看病貴’問題還難說。”
無縫對接價低利高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重慶市主城9區二級以上的醫院,對一個產品的配送,生產企業會選擇6家配送商,然后由醫院在交易平臺掛選配送商;在區縣醫院,則是選擇2家配送商供醫院選擇。當地醫藥界人士認為,醫院與藥廠在入市價基礎上進行采購價格磋商,通過流通領域改革,能使藥價下降。日前交易所對外公布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觀點:自去年12月29日正式交易至今,與以前采購價相比,藥品價格平均降幅為27.3%,單品種最高降幅達68.6%。統計還顯示,配送滿意率達99.61%,醫院收貨滿60天的已全部足額結算。
值得注意的是,剛出臺不久的醫藥流通“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發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電子支付和電子結算方式,以降低成本。分析人士認為,醫藥流通“上網”或在未來成為主流形態。盡管如此,對于藥交所構想的“藥廠按‘成本+利潤+運輸費’制定價格,醫院按‘采購價+15%的費用’銷往患者”的理想藥價模式,也有一些企業人士持保守的態度。
重慶一家大型藥企負責人就毫不諱言地告訴記者:“現在有不少競爭實力強的藥企對現行的藥品流通體制感到不滿,在當前的體制下,要確保藥價回歸理性,顯然還有一些不確定性。當然,通過藥交所交易讓流通環節減少,使得即使在藥價降低的情況下,企業仍能增加利潤,這樣可以使企業有較多的資金用于創新,而這正是中國藥企目前最急需的。”
新舊體系并存
事實上,重慶市政府的“陽謀”遠不止這些。據該市市長黃奇帆透露,重慶藥交所的愿景是通過巨大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不僅承擔市內的交易,還要吸納全國的藥品交易。3年內,若重慶市每年有200億元的藥品交易額,希望藥交所能拿到一半訂單。3~5年后,若全國藥品交易額每年有1萬億元,希望藥交所能拿到1000億元的訂單。為此,藥交所從3月下旬開始,正式啟動醫療器械會員注冊,并分3批實行醫療器械電子掛牌交易。今后,藥交所還將把基本藥物納入交易范圍,最終建成包括藥品、醫療器械、醫用耗材以及其他醫藥相關產品的綜合交易平臺。
分析人士認為,“與藥品交易不同的是,交易所對進入交易平臺的醫療器械產品暫不規定入市價,而是通過采集醫療器械產品市場成交價格、醫療衛生機構采購價格等數據形成市場參考價。顯然,藥交所交易平臺要真正實現點對點交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對此,上述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非基本藥物全面上線,在藥交所掛牌交易的藥品品種和品規將更加豐富,目前可滿足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臨床需求。但現在的問題是,隨著藥交所交易不斷向縱深推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重慶醫藥采購新舊體系的協同問題考驗著改革者的智慧和膽識。”
掛靠和外資成新命題
在采訪中,一種新業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據介紹,目前有許多從事藥品交易的網站,都想掛靠藥交所。為此,重慶專門制定了兩個約束條件,規范掛靠網站的運行:一是只能賣藥交所掛牌的藥;二是結算要放在藥交所。如果這樣,隨著醫藥交易網絡平臺的日趨融合,未來我國醫藥流通格局如何蛻變耐人尋味。
一直研究藥品電子交易平臺的中科院金融科技中心科學家劉世平此前表示:“藥交所電子掛牌交易本質上是B2B交易,但它又與一般網上交易不同,不是雙方愿買愿賣,而是賣方必須在交易所掛牌,質量和價格符合國家要求;同時,在交易過程中實行結算管理,嚴格執行限時統一結算。如果相關網站也加入藥交所的交易,這將是藥品流通領域改革的新命題。”
令當地藥品流通領域不安的是,外資醫藥商業的出現給中國醫藥流通增加了新的變數。2010年年底,就在藥交所正式交易的同期,美國卡地納健康集團斥資4.7億美元閃電般將重慶永裕醫藥納入麾下,借道進入中國醫藥流通市場。“這種新的競爭苗頭對我國藥品流通領域的體制、機制性改革會帶來新的內涵和思考。”重慶九州通上述人士說道。
下一條新聞:不堪原料成本控制壓力 藥企快速延伸產業鏈避險
上一條新聞:澳林制藥新版藥品GMP培訓